用心書寫海河西岸民生幸福

用心書寫海河西岸民生幸福

時間飛快,2024年已經走過三個季度。天津市河西區實施的2024年20項民心工程項目,樁樁紮實推進、件件事有著落。河西區以民生業績回應多層次、多群體、多類別的民生需求,用更具溫度的民生細節,書寫海河西岸的民生幸福。
滿意教育。今年,河西區加快推進智慧教育示範區建設,在多所市級智慧教育示範學校開展特色智能項目;完成中學的新建任務,景海道中學已投入使用;新建幼兒園已完成項目竣工驗收手續,目前內部整改已基本完成,正在進行室外操場施工。


病有所醫。今年,河西區啟動社區醫院建設,並同步優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打造「3+1+N」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已完成年度任務。在健康服務保障方面,面向全區40歲至74歲人群常見惡性腫瘤聯合篩查和已婚適齡婦女兩癌與婦科常見病篩查兩個項目均已完成年度任務。


老有所養。河西區持續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不斷提升養老服務質量。在今年20項民心工程項目中,以桃園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示範,推行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積極助推「老字號」與「養老產業」聯合,目前已達成具體合作意向並簽署合作協議。


品質生活。河西區大力推進「高品質15分鐘綜合服務圈」建設,讓人民群眾在家門口享受便捷優質的綜合服務。以自然小區等為圓心,科學劃定15分鐘服務範圍,按照「政務服務、為民服務、便民服務」三個維度,打造「高品質15分鐘綜合服務圈」。


城市更新。推動天津設計之都核心區柳林街區、先達地塊等城市更新項目加快實施。目前,微山東裡等試點老舊小區正在進行成品設施安裝等收尾工作;賓水西裡等小區鋪裝、排水、通訊、綠化等工程已完工;已完成九江裡、賓水西裡等點位太陽能路燈補建工作。


老舊改造。作為20項民心工程的重點項目之一,今年,河西區對運行年限滿20年以上問題管網,以及采暖期跑冒滴漏嚴重的供熱管網及相關附屬設施進行更新改造,並同步做好供熱設備夏季維修及「冬病夏治」改造。


文化惠民。成功舉辦2024年西岸讀書節暨第二屆西岸悅讀文化市集和西岸藝術節;西岸藝術節各類演出持續開展;相繼舉辦河西區2024年「廣場演出季」系列活動和「紀念駱玉笙誕辰110週年」專場演出;舉辦「文化365 快樂在河西」活動1500余場;舉辦文化消費季、哪吒龍蝦網絡音樂節、城市文耕節、非遺展演展示等系列文化品牌活動。2024年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暨京津冀非遺嘉年華活動圓滿舉行。


全民健身。已完成戶外微場地建設任務,為營造全民健身城區氛圍提供更多、更好、更便捷的硬件設施。


食品安全。留住「煙火氣」,河西區多措並舉全力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區相關部門積極做好區域內食品安全監管檢查工作,開展區級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對不合格批次依法開展核查處置,對不合格批次已嚴格按照「五個到位」要求核查處置。
康復救助。為提出申請並符合條件的殘疾兒童提供康復救助,累計受理審核200餘名兒童申請,並積極協調定點機構做好康復服務。


幫扶補貼。為符合條件的殘疾人發放居家托養服務補貼、冬季取暖補貼,其中為殘疾人家庭發放取暖補貼工作已完成全年工作任務。
扶弱解困。為符合條件的殘疾人提供基本型輔助器具適配服務,做好殘疾人家庭和社區無障礙改造;為農民工、困難職工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免費健康查體完成年度任務。為民辦實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沒有最好,只能更好。
河西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增進民生福祉上下功夫。全區上下將勁頭不松、力度不降、熱情不減,繼續紮實推進民心工程項目,用惠民生、暖民心的紮實舉措,托起河西百姓穩穩的幸福。

柳林街區城市更新項目
讓幸福和諧在家門口再升級

天津市河西區柳林街道大力推進柳林街區城市更新項目,讓老舊小區在改造中換新顏,讓幸福和諧在家門口再升級。


柳林街區城市更新項目主要由「活力復興街區」「大學創新校區」「未來產業社區」三部分構成,其中活力復興街區老舊小區改造備受居民關注和期待。
自2023年3月起,柳林街道與柳林城市更新公司(簡稱城更公司)開展多輪磋商,確定「以城市更新的模式,補齊老舊小區民生的短板,避免大拆大建,著重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為老舊小區改造主線,計劃用3至5年時間分三批次完成全部老舊小區施工改造項目。


為保證項目有序推進,將街區的整體基礎硬件情況、市民反映強烈的困難問題、城市管理短板弱項等基本情況進行反饋,確定了基礎改造、完善改造、提升改造三個大項,涵蓋道路鋪設、修補鋪設、排水設施更換疏通、樓體排險加固、綠地提升改造、安裝智能充電車棚、更新小區圍牆、小區大門、危房改造、新增路燈、景觀設計、飛線治理、停車管理、垃圾箱房等,實現精準改造。
小區改造工程日漸推進,居民們滿心期待。「老舊小區改造,大家期盼已久,希望過去一些『老大難』問題通過這次改造能夠全部解決。」家住金海灣小區的王大爺說。居民樓斑駁的外立面、裸露於地面的管網線路、屋頂漏雨嚴重,金海灣社區的下河圈樓組群等因基礎設施嚴重老化破損,居民深受其擾。如今,整齊劃一、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的住宅環境讓老舊小區變得更有生機和活力,改造後的小區變化讓居民看在眼裡、喜在心中。


作為柳林街道較早一批建成的小區,龍博花園隨著時間的流轉,逐漸出現道路坑窪積水、圍牆破損倒塌、車位設置混亂等一系列問題,令居民困擾不已。通過系統化綜合改造,實現了大變身,如今,小區整潔乾淨、出行有序、居住舒心,居民對讚不絕口。


在微山東裡小區工程改造中,新建了文化宣傳牆。激勵人心的標語與小區「變身照」共同繪就一道溫馨美好的風景線。
城市更新涉及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關乎民生福祉,關係百姓獲得感。柳林街道老舊小區改造後煥然一新,斑駁的外牆被色彩斑斕的新漆所覆蓋,狹窄雜亂的道路變得寬敞整潔,光禿的甬路兩旁如今被花草裝扮。新鋪設的磚石路像一條靈動的絲帶,串聯起居民們的幸福生活,孩子們在路旁嬉笑玩耍,老人們在健身區悠閒鍛煉,享受著城市更新帶來的舒適閒逸。

河西區活化非遺資源 賦能文旅商融合發展
讓古老非遺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非遺大聯展是咱河西區的品牌活動,對今年的全新展現,我們很期待!」京津冀參展非遺代表性項目200餘項,參展參演傳承人300餘名,展品達上千件套……在熱切期待中,2024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暨京津冀非遺嘉年華於9月29日至12月15日舉辦。


目前天津市河西區擁有非遺項目121個,擁有非遺傳承人94名。這些傳承人涵蓋民間藝術、傳統手工藝、曲藝表演等8個領域。近年來,河西區立足天津與全區地域文化特色,以匠心傳承為本,以創意智慧為翼,以陣地為平台,以活動為載體,以文旅為助力,讓古老非遺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傳統與現代 非遺潮起來

非遺傳承體驗設施是傳承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陣地,2024年,西岸非遺體驗館全面對外開放,是具有多用途、多功能的 「非遺+」展館,通過實物陳列、動態展演等形式,體驗館展示著具有津派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上半年,河西區在體驗館內舉辦了「遊西岸 品文化」2024天津河西文尚新空間系列惠民活動70餘場。河西區以其為平台,不斷豐富展陳形式,強化科技賦能,吸引眾多市民遊客駐足打卡、體驗互動,充分感受傳統與現代的靈動交融和勃勃生機。

藝術與生活 非遺活起來

河西區連續五年舉辦西岸「哪吒杯」京津冀甘黔湘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創意大聯展,累計徵集800餘個非遺項目、1500餘件非遺作品。


河西區簽訂首個多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聯合公約,邁出重要一步。舉辦天津市第一屆、第二屆西岸非遺·老字號迎春年貨市集,全市非遺、文創、老字號共計250個項目參加。


非遺是藝術,也是生活。河西區將非遺宣傳與文化活動相結合,融入2024年三聯·西岸第二屆城市文耕節、天津市2024西岸讀書節、2024西岸·萬象民族音樂會等活動,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推廣以木偶戲為代表的非遺項目,打造「戲聞樂見,劇享西岸」河西區中小學生「雙減」戲劇教育課程……以「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讓非遺真正「活」起來。

跨界與融合 非遺火起來

推進非遺與文旅融合,實現跨界發展。河西區進行全市首個「非遺進酒店」創新嘗試,金皇大酒店成為展示津派非遺的重要窗口。根據區位優勢、非遺特色等情況,將西岸非遺體驗館、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文化館等點位納入「研學遊」「一日遊」等精品旅遊路線,打造多層次的消費場景和特色文化體驗。
從傳統到新潮,非遺與文旅的融合不僅讓遊客「越遊越新」,也讓時光長河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煥發光彩,被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喜愛。

「泥」塑彩繪 「生」形栩栩
——記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

泥人張彩塑藝術,是由創始人張明山先生以家庭作坊的生產與經營發展起來的。張明山生於清道光六年(1826年),自幼受家庭影響,對彩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8歲時跟隨父親學做捏泥玩具,13歲從業,18歲成名,一生作品數以萬計。
1844年,張明山帶著塊泥巴去看戲,看的是京劇名角兒餘三勝的《黃鶴樓》。余三勝在台上唱,他就在台下捏。凡是見過余三勝本人的,都誇讚這泥人與真人只差一口氣兒。自此張明山年少成名,有了「泥人張」這一綽號。


泥人的材料用的是河道淤積處一米以下顏色偏紅的泥土,含沙量小、粘性極強,經過塑造泥人、陰乾泥塑、入窯烘燒、實施彩繪和道具製作,大大小小整個流程下來至少月餘,成型後歷經百年仍舊色彩鮮活,不開裂不掉色。且泥人張生於市井,多以尋常百姓的生活百態為題材,精緻中帶著獨有的煙火氣,人物形神畢肖、栩栩如生,深得百姓喜愛。
1959年,成立了「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由第三代傳人張景祜、張景禧,第四代傳人張銘先後主持教學和傳承工作,培養了一大批彩塑藝術專門人才。2006年5月20日,泥塑(天津泥人張)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11月,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榮獲「天津泥人張」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百年桂香 詩意滄桑
——記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文化館

上個世紀20年代初,天津的海河畔新開張了一間麻花鋪,掌櫃劉老八,因店舖地處十八街,百姓們稱之為十八街麻花。


有一天劉老八突發奇想,餡料能不能加到麻花裡,隨後他憑借多年的麵點製作經驗,經過不斷嘗試,十八街麻花終於呈現條酥而不懈,餡溢而不散,均勻飽滿,緊致有序,造型周正,金黃通透的完美形態。而口感也變得更加酥脆香甜、耐人尋味。十八街什錦夾餡麻花一經問世,便迅速凌駕於津門同行之上,成為海河乃至北方美食的翹楚,甚至被洋人帶到國外,成為東方美食的文化使者。春秋數載,在十八街麻花逐漸發展成熟後,劉老八又開始潛心著寫《麻花食笈》。


到了1983年,天津市桂發祥麻花公司正式成立,先後註冊了「十八街」「桂發祥」商標。「桂發祥」麻花成為「天津三絕」之首,1996年被命名為「中華老字號」。


2012年,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文化館開張納客,這是一座由桂發祥投資建成的全國首座以麻花為主題的文化館,面積近4200平方米,由源起、傳承、跨越、印象、輝煌五個部分組成。
在講解員的介紹中,不僅可以瞭解麻花的演變過程、原料甄選和製作工藝、企業的發展變化以及城市的淵源等內容,還可以參觀生產車間、品嚐特色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館內的一根巨型麻花令人印象深刻。曾經,桂發祥製作了一支巨型麻花,長1.5564米,重24.98公斤,獲得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而館內的這支已經超越了它的長度和重量,長約1.8米,重約50公斤,由六位特級麻花技師共同製作而成。


一座文化館,濃縮了桂發祥十八街麻花的百年滄桑和詩意,記錄了一個老字號品牌的傳承與創新。而未來,那些關於文化的故事,也將繼續書寫。
如今,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文化館成為了AAA級旅遊景點、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工業旅遊示範基地,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走進這裡,在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參觀活動中,感受「老字號」的文化內涵。